发布日期: 2024.08.14
8月10日-11日,育种技术创新与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举办,邀请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28名优秀青年科学家参加,共同探讨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最新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沙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琴和李停栋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春辉以“玉米地方品种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为题,分享了育种工作中如何挖掘、鉴定和创新利用玉米地方品种资源,拓宽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的思考。天津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陶琳娜作“一体化数字育种加速平台”的报告,介绍了数字育种技术的兴起、发展及其在作物基因鉴定、最优亲本组配、品种定向改良和全基因组选择、品种真实性鉴定及优良品种基因组解析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尹航以“基于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技术创制藜麦种质资源及藜麦新品种选育”为题,分享了电子加速器辐射诱变技术在藜麦穗型、花色、株型、生物量等性状产生的显著变异,通过筛选取得显著育种成果的经验。
自由发言环节,各位青年科学家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地方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数字技术在加速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诱变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在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和机理,以及无融合技术等进行深入讨论,发表真知灼见。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翟虎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录祥就主题报告和探讨内容进行了简要评述,鼓励青年科学家放开思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协作,继续在育种技术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本次沙龙,参会青年科学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经验、沟通心得,一致提出应建立多种分享模式的学术成果共享库。大家普遍认为,由于育种单位间存在缺乏有效的学术沟通、精细特性鉴定和优异基因挖掘不足,导致无法实现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种质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利用率低下、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难、学术成果保护力度弱等问题。提倡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可共享的育种研发学术交流平台,呼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育种资源和学术数据的法律保障。研讨结束后,青年科学家们赴大北农集团凤凰国际创新园实地考察,了解生物转基因产业化应用等相关情况。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
责任编辑:安永新